以工业发展理念经营现代化农业
以工业发展理念经营现代化农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副市长邓长球: 作为农业大区广西重要的“粮仓”,玉林走出了一条基地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这里不仅是中国三黄鸡之乡、中国荔枝之乡、中国桂圆之乡、中国沙田柚原产地、瘦肉型猪基地、粤港澳畜禽产品供应基地,还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点,也是广西唯一一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在工业不断发展增强的趋势下,处于基础地位的农业则相对较弱,但我们可以用工业的发展理念经营农业,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副市长邓长球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玉林正积极创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 土地流转释放农村劳动力 “失地”却不失业,玉林北流市大里镇六厚村的村民们如今成了蔬菜基地的工人。玉林嚼绿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在六厚村投资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与土地被租用的村民签订了协议,为每户提供1到2个工作岗位,村民们除了得到每亩地每年950元的租金,每月还能有1000—1500元的工资。 “随着工业化程度深入,农民更愿意到工厂打工,而不愿继续依靠收益较低的传统农业维持生计,很多农村家中只剩下老人、小孩与妇女,只种植满足家中食用的粮食和蔬菜。”邓长球对本报记者说,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可以借鉴工业的规模化经营经验,将土地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要素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流转与优化组合,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实行规模经营,已成为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规模化经营既让土地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也让农民的收入多元化,促进增收。”据他介绍,玉林将继续通过大力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资料显示,2010年,玉林市全市土地流转面积60.66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2.86%。2011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任务70万亩,到9月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64.1万亩,增加规模经营面积32.86万亩。 通过土地流转,玉林建设了12个部级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生猪和家禽养殖量、规模化养殖程度居广西各市之首,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6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7.02亿元,有7个产品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2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时期翻了一番。 邓长球说,通过土地流转而逐步形成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第一步,接下来正考虑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尝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 产业化经营解决“丰产不增收” “丰产不增收”是农民最害怕的问题,而农业产业化则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邓长球说,“玉林盛产桂圆,虽然今年桂圆大丰收,新鲜桂圆收购价格有所下降,但我们的果农将鲜果加工成干货或者其他食品,果农的收入并没有降低。” 玉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为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据邓长球介绍,玉林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二是避免丰产又滞销,三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根据玉林“十二五”规划,玉林将打造百十亿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此,邓长球说,玉林正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打造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实现每个百十亿元产业都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并且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此外,他强调,玉林将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